內容介紹:展開+ | 分享: | 每晚19:30首播 24:00和次日12:00重播 |
作者:郭聰 林雪尼 攝象記者: 特約記者:
【導語】
今天(26號)上午,由中央網信辦組織的“文脈頌中華·書院@家國”網絡傳播活動走進石鼓書院,20余家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的編輯記者通過參觀體驗、實地采訪、文化座談等形式,對衡陽的書院文化及精神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和報道,激發傳統文化生機與活力。
【正文】
初冬的石鼓書院,水天一色,景色美不勝收,伴隨著絲弦聲聲,中央媒體團的編輯記者們先后參觀了書院內的禹碑亭、“石鼓”、武侯祠、大觀樓,領略千年學府的魅力,欣賞地方特色文化展演,并登上合江亭縱覽衡陽獨有的兩塔鎖三江美景。
【同期聲】
宋子節 人民日報社人民網編輯記者
0523石鼓書院在衡陽保衛戰的時候也是受到了很大的重創,但是現在我們看到和平年代,書院現在非常繁榮,有很多人來此朝圣,//確實是國運興,書院興。
【同期聲】
賀梓秋 光明日報社光明網記者
0710那我們各個記者會通過圖文報道、視頻直播各種形式,多方位地展現咱們書院的自然景觀、建筑文化、文化內涵、歷史故事等等各個方面。
【正文】
書院始于唐,興于宋,被譽為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和載體”。石鼓書院,是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,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,是“湖湘文化”的重要發源地,國家級“AAAA”人文旅游景區。歷史上的石鼓書院幾經興廢,于2006年重修后,恢復了中國古書院講學、藏書、祭祀三大功能。
【同期聲】
郭建衡 原市文物處處長、《石鼓書院》作者
1529曾國藩說了,天下書院,楚為盛,楚之書院,衡為盛。
【同期聲】
譚崇恩 衡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
0728我覺得石鼓書院是衡陽的文化地標,這個地方水陸交通很方便,也帶來了文化交流的便利,所以她自古以來就屬于人文、思想交匯的一個地方。
【正文】
千百年來,歷代文人墨客偏愛石鼓書院,在此吟詩作賦,對酒當歌,更有朱熹、鄒守益、蔡汝楠、胡安、曾熙等名家來此講學。多年研究書院文化的郭建衡說,石鼓書院最大的特點,就是將儒家經典和康濟時艱結合在一起培養人才,由此培育出了王居仁、龔夢錫、彭玉麟、王船山、夏明翰等眾多濟世之才。
【同期聲】
郭建衡 原市文物處處長、《石鼓書院》作者
1720不管在朝廷也好,在下面也好,(書院學生)都是為了整個國家的發展,為了老百姓的安居樂業,為了這個東西,石鼓書院的生徒,主動罷官的不在少數,為的就是不跟那些貪官污吏,包括朝廷重臣同流合污。
【正文】
座談會上,郭建衡還與在場的記者分享了石鼓書院的歷史脈絡及濟世愛國、敢為人先、勇于擔當的精神內涵。近年來,市委市政府加大對書院文物的修繕保護力度,突出書院文化傳承功能,甚至把書院文化納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系統工程。
【同期聲】
譚崇恩 衡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
0840書院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,那我們石鼓書院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間,對于弘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,促進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要發揮更好的作用。
【正文】
據了解,這次網絡傳播活動,旨在以“書院”為切入點,通過探訪書院遺存、巡禮書院文化、致敬書院精神的方式,挖掘和展現書院的文化基因、時代內涵和社會價值,對書院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進行梳理和積極傳播。